在白色浪花中乘風破浪
撰文/張寓舒
攝影/朱容瑩
走進座落於彰化女中旁,被白色磚牆包圍的介壽生活藝文館,垂掛四周的紅色綢布遮擋內部透光的玻璃,只見舞台如《返校》場景的搭設佈置,只差沒有一條由天花板垂降而下的麻繩點綴,現場似有若無的迴繞著陌生的淒美旋律,配上不斷迭送冷風的冷氣運作聲,使現場瀰漫著一種詭譎、嚴肅的氛圍。不一會兒,全場燈暗,華爾滋的音樂響起,只見四對全身著白色衣裙的男女,成雙對的隨著輕鬆的節奏,踩著輕盈的步伐,小心翼翼的墊著腳尖,走向總是讓人不可預知的白色恐怖時期。由海島演劇以白色恐怖作為演出題材的《回憶的華爾滋》開演了。
「傅如芝,你有特別接見。」
「砰!」
槍聲響起,只見演出現場有名才讀國小一年級的小男孩,被突如其來的巨大槍響嚇到,那極其稚嫩的高頻尖叫聲,使現場觀眾的心再次緊縮。整齣戲由六個情節串接,「特別接見」了數位政治犯。直至表演結束,小男孩疑惑的跳下椅子,拉著看得入神的媽媽問:「媽媽,什麼是特別接見?」只見媽媽一臉慌張,不知從何解釋起,只小聲的跟他說了一句:「你以後就會知道了。」
「老蔣說『寧可錯殺一百,也不要放過一個』,我就是其中的九十九個。在我面前去槍斃的女人,就有七個。」一九四零年四月十日,就讀台中商職,因為成績優異、擔任班長的張常美,加入學校規定每班班長都一定要參與的自治會,而被牽連進「台中地區工委會張伯哲等人案」,年僅十八歲,被判刑十二年又一百天,在獄中生下一名女嬰,又因新證出現,除了在獄中認識的傅如芝,被迫與女兒分開的丁窈窕和因「台南市委會郵電支部案」而被誣賴的施水環,就是在她的面前被帶走的其中兩個人。
踩著台灣土,聽見台灣土地聲音
民國六十九年出生的林志遠,經歷過戒嚴末期及黨國教育,他說,在求學階段,對於課本裡提及的秋海棠國土感到莫名其妙,對腳下的台灣土地非常陌生,更別說是台灣的歷史,直至他大學時期,在蔡瑞月舞蹈社的文化論壇,創作了第一齣台灣烏腳病之父——王金河醫師的故事改編後,他才踏入認識台灣歷史的第一步。
「從這些創作開始,我慢慢閱讀、拼湊出台灣的樣貌,過程中有掙扎懷疑,但是當我發現每一個故事主角的時代背景都相去不遠時,我慢慢建構出台灣的樣貌。」在創作期間,導演閱讀了大量的歷史資料,卻對史料的真實性產生懷疑,因為在他所受的教育中,並未提及與詳述,但正是因為參考資料的多元,使他能夠多面向去比對。導演盡量以客觀而中立的角度,不放個人主觀意識,去敘寫台灣的故事,將其搬演給台灣人看,讓台灣人更了解台灣。
「當我們不了解自己的歷史,就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人,於是我選擇創作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,因為這段歷史除了被掩蓋、被扭曲,還會被認為是碰不得的題材,只要被人提起,就是挑起仇恨,或是有政治目的。」
「白色恐怖」是在國民黨威權統治下所發生的政治迫害,與其相關的議題,與政治話題密不可分,若問起真實案例,除了課本所舉的例子,還有許多小人物會被提起,《回憶的華爾滋》節目冊前言的部分提到:歷史的切片就是由無數的個人生命所連結,於是我們要述說這些人的故事,不只是為了讓人們知道過去,更想安撫安撫那些受折難的心靈。林志遠認為,台灣社會是由小人物一起努力建造出來的,他希望透過演出這些一言難盡的故事,使台灣歷史在台灣人的心中,被建造的更完整,更希望能讓觀眾藉由他的創作,回復到過去的歷史場景,藉此聽見台灣真正土地的聲音。
抹不掉的陰影
「常美阿姨她會一直不斷地去講故事,她受邀到很多地方去講她曾經遇到的故事,受迫害的人很多,但願意出來講故事的人是非常非常的少。為什麼?因為他還走不出那個陰影。」
林志遠說他聽過一個故事,是一位政治受難者告訴他的,受難者說,他們是難友,老了出獄之後,他們相約出去,他發現他的這個難友,怎麼會站在那裡不動,我們都要往前走了,他還停在那裡左看右看,他就問他說:「你怎麼了」,他說:「你等一下。」,然後靜默。過一段時間之後,這個難友才慢慢地靠近他問:「到底怎麼了?」,他說:「有人在看著我。」
林志遠說,當這些受難者出獄之後,國家還是用了很多的人力在監控他們,他們前腳去找工作,後腳就會有人去跟老闆說他是政治犯,使他上班沒多久就被開除。有很多人一直活在這樣的監控當中,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自殺、活不下去的原因,我們也才能知道,為什麼這麼少人,願意出來分享他的故事。
節目冊裡的秘密
《回憶的華爾滋》雖在台灣各地免費巡演,但最讓人不得不提起的,應該是那本別具巧思及歷史意義,一本一百五十元的節目冊。
白色恐怖時期,位於綠島的新生訓導處,一共分為十二個分隊,其中「第八分隊」即是「女生分隊」,她們除了抬水和演話劇可以外出,其餘時間都於牢內禁閉。張常美從綠島回台灣後,在「土城生教所」認識了同樣入獄服刑的歐陽劍華,兩人在長官知道且同意的情況下開始通信,歐陽劍華才跟張常美說,他們兩人是同一批被送往綠島,當他第一次在她出外抬水看到她時,就認定了她是自己的天命,而後,二人結為夫妻。解嚴後,早已結束刑期的兩人,投入為白色恐怖難友平反,歐陽劍華靠著自己美術才華,畫了許多當時政治犯在牢內接受刑求的畫作,他們為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留下許多無從得知的歷史記憶,更讓身為後輩的我們知道更多屬於台灣的歷史。
經過林志遠精心設計與用心,在節目冊末頁,刊出了五幅出自歐陽劍華之筆的刑求畫作,其中清楚描述手、腳銬牢,衣服被脫得精光,全身上下塗滿甜膩的糖水,遭獄警推倒至成千上萬隻螞蟻群聚的草地上,任其迅速爬滿受刑人的身體,啃噬著他們幾乎已失去靈魂的肉體的螞蟻上樹;被拔光指甲、懷孕婦女李蒼降的妻子因留長髮,被獄警吊起痛打至早產的畫作,甚至還有將人吊起痛打、迫吃鹽巴等刑求,為的是讓受刑人承認自己為叛亂份子,以達當時的案件業績或保衛國家的目的。
這五幅畫作利用清楚而簡單的描繪,深刻的刻劃出受刑人的痛苦神情,不僅讓我們去反思,這樣一個對台灣影響極大的歷史事件,究竟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?
戲劇裡的極簡風
有別於以往舞台劇給多數人的精緻印象,海島演劇演出《回憶的華爾滋》時,舞台上只出現了兩到三個及膝的立方體,整齣戲幾乎無實物,全靠演員的表演呈現最真實的樣貌。你可以藉由現場演員的台詞表現與音效,回到歷史的現場。
另一個讓人驚奇的極簡元素為演員的服裝。演員服裝從一登場至結束,統一為白衣、白褲及白裙,除非角色轉換才會披上一件顯色外衣,除了象徵白色恐怖外,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演員數量及經費問題。
用戲搬白色恐怖乎你看
「海島演劇」於2014年成立,致力於搬演臺灣本土的人物、歷史及文化的故事,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的林志遠團長,結合劇場和舞蹈的表演藝術形式,全程使用台語演出,把台灣本土的在地故事演出來,他在戲劇中將舊元素與現代元素作結合,也因此增加了進戲院觀看舞台劇的年齡層,年長的人可以透過觀看「海島演劇」的戲劇,回憶過往,也能夠透過走進劇場,親身體會當時的苦楚。
透過《回憶的華爾滋》,海島演劇也想帶給年輕人一個重視歷史的啟發,即使我們沒有身在深受迫害的年代,也可以透過多元的管道去感同身受;如果沒有過去前人的努力、付出與犧牲,就不會有現在如此幸福的台灣,珍惜現在我們所擁有的理所當然,把我們對歷史的認知與感受,好好的教育給下一代。
訪談結束後,我們問導演:「是什麼動力驅使你持續在做『海導演劇』?」
導演回答:「你認不認同你的土地、認不認同你是台灣人?假設你有很深的認同感,你就會想要去學台灣文化,你就會想要去學所有你認同的、跟你有關的所有的東西,因為你認同這一塊土地、認同屬於台灣的文化。」而他反問,喜歡這樣的戲劇演出嗎? 回憶過往歷史苦楚不能說特別喜歡,但重新尋訪文化根柢是極有意義的事。